她时代   » 风尚 

从超模到战地记者,她见过太多浮华与疯狂

2018年02月20日 11:04 来源:她影

她是当代艺术史上最著名的缪斯之一,上个世纪30年代,她被誉为世界上最美的女人,无数男人拜倒在她身前,集万千宠爱于一身。她是出版巨头康泰·纳什钦点的《Vogue》封面女郎;曼·雷的模特兼情人;与曼·雷在一起她

她是当代艺术史上最著名的缪斯之一,上个世纪30年代,她被誉为世界上最美的女人,无数男人拜倒在她身前,集万千宠爱于一身。

她是出版巨头康泰·纳什钦点的《Vogue》封面女郎;曼·雷的模特兼情人;

与曼·雷在一起

她是超现实主义的活跃分子,在巴黎与现代主义大师们过着糜烂的日子,毕加索甚至以她为模特儿画了一幅作品;

她是让·科克托的影片《诗人之血》中的命运女神和雕塑,香奈儿新装发布会上的时装模特;她创办摄影工作室,亲自掌镜拍摄时尚名流;远嫁埃及铁路大亨,有过三年奢靡的异域生活;

参加香奈儿的时装发布会

二战爆发,她成为唯一冲锋前线的女摄影记者,居然毫发无损、全身而退;战后的归隐英国田园,自创的"潘若斯"开口三明治甚至还在一个挪威的比赛中获得头等奖。在每一个领域,她都当仁不让,独领风骚。

她就是伊丽莎白·李·米勒(1907-1977)。她的一生她经历过太多的疯狂和浮华,见证过太多的磨难和死亡。战后归隐英国田园后,她选择了与过去告别,所有的底片都束之高阁,对外宣称一切都在战争中遗失了。直到去世后,儿子安东尼·潘若斯在家中的阁楼里发现6万余张尘封的底片,才知道自己眼中不那么合格的母亲曾经是那么才情横溢,风华绝代。

她自己曾经评价她一生中的各个阶段:"如同被水浸过的拼图,湿透了的每一块拼图无论是形状还是图案都不能相互配接。"她谜一样的人生和大胆的性史,成就了一段不可复制的传奇。

"人们希望她是那样的:

戴着头盔,呼啸着穿越欧洲大陆。"

—李·米勒的儿子安东尼·潘罗斯—

据说,以李·米勒为原型的传记电影已经开始筹拍,凯特·温丝莱特将会出演女一号。看照片还是颇有几分神似。

图中左为米勒,右为温丝莱特

童年阴影与父亲的摄影启蒙

1907 年 4 月 23 日,伊丽莎白·李·米勒(Elizabeth Lee Miller)出生在纽约州波基普西。米勒受洗时名为伊丽莎白,她的父亲狄奥多尔是个爱好摄影的德裔工程师,同时是摄影爱好者。常常说服米勒的母亲——一个来自体面家庭的加拿大护士,脱光了给他当模特儿;他甚至有本事说服米勒的女伴们也都脱光了给他拍裸体群照。在三个孩子中,他尤其疼爱李·米勒,她是他镜头捕捉的对象。在李的青春期,父亲拍下了她赤裸的胴体,将她视为美的化身。也教给她摄影的基本技巧。

米勒与父亲(上)和母亲(下),1931

在米勒八岁生日的两周前,狄奥多尔给她拍了一张名为"十二月的黎明"的照片,小米勒只穿了一双拖鞋,裸身站在自家房子前。值得令人探究的是,就在这张照片被拍的不久之前,还叫着伊丽莎白的米勒被一个至今身份不明、所谓的"家庭朋友"强奸了,更糟糕的是,她因此染上了淋病。这是一段难以启齿的痛苦经历,小米勒由母亲陪着,在医院里接受消毒冲洗,治疗这在当时仍为不可治愈的疾病。家人也求助于心理医生,告诉小米勒性只是一种机械运动,和爱无关,所以她所受的伤害并不是永久性的。"十二月的黎明"很可能也是心理治疗的一个过程,用来治疗小女孩心中所遭受的深深的羞耻感。但不管算不算治疗,狄奥多尔对女儿的裸体拍摄一直延续到她二十多岁,而米勒后来的人生故事也暗示我们,美可以是一件"迷彩服",她可以成功地欺骗旁观者,而对拥有者无甚保护。

我们似乎可以想象伊丽莎白成长的生活环境,她的哥哥约翰喜欢着女装,她的母亲曾经试图自杀,她自己几乎被每一个就读过的学校开除;但她显然注定就是个异类,并不费心要成为一个传统社会观念中的好孩子。

巴黎求学与纽约名模

18岁那年,她说服父母让她远赴巴黎学习舞台设计,实验戏剧就此走进她的生活,也因此影响了她的命运。回美后她继续学习舞台美术,并进修舞蹈和表演,很快就在表演艺术方面崭露头角。

Lee Miller,1928

然而对她一生最关键的际遇是在纽约街头和出版大亨康泰·纳什(Conde Nast)的邂逅,当然这个故事信不信则由你了。据说是纳什把正在过马路险些撞上汽车的米勒一把抓住,米勒也就一把抓住了和Vogue杂志主编的面试机会。剪着一头男孩似的短发的米勒开始以她的昵称李出现在Vogue杂志的封面上,很快成为时尚界的宠儿,成为当时的著名摄影师们的热门模特。

1928,Photo by George Hoyningen-Huene

Vogue 1928. Photo by Edward Steichen

与曼·雷的师生恋

1929年,她突然告别了灯红酒绿的社交场,重新跑回巴黎,这次她站到了相机的另一头。她在巴黎适时地碰到了美国同胞曼·雷,一个在纽约和杜尚共同创立了达达主义运动,又即刻跑到巴黎继续他的实验摄影的摄影师。当时39岁的曼·雷告诉22岁的米勒他不收学生,但第二天早上他们就一同踏上了旅程,也开始了一段爱恨纠错的师生和情侣关系。

聪明过人的米勒作为曼·雷的徒弟,很快从学生、模特、情人变成摄影家的合作者。一次暗室的意外开灯,米勒发现了"负感现象",也就是一种曝光过度的照片效果。

多年后,针对曼·雷的那些著名的负感照片,米勒声称自己也有份,但又假装不在乎究竟谁是始作俑者,因为"我们一起工作时,几乎就是同一人",她笑着说,一切只因为暗房中有一只小老鼠跳过她的肩头,吓得她不由自主拉开了灯。

曼雷拍摄的米勒的脖子(左),和以其为灵感创作的画作(右)

1930,曼雷

曼·雷是个慷慨的导师,同时也是个嫉妒的男人。当米勒开始和其他艺术家合作,并且作为独立摄影师工作的时候,他怒火中烧,对她的偷师行为异常气恼。曼·雷写信给米勒抱怨说,"你是那么地年轻、漂亮且自由。我恨自己既羡慕你又痛苦不堪。"

与米勒分手后的两年内,曼雷每天都在反复画她的嘴唇

和曼·雷在一起的日子,李·米勒成为了超现实主义运动的活跃分子,她狡黠幽默的图像颇得曼·雷真传。事实上,这一时期的曼·雷摄影作品中,有一部分就是出自李·米勒之手。为了让他专注绘画,她帮忙完成了大部分的时装摄影工作。在她的朋友圈里,有毕加索、米罗、保罗·艾吕雅(Paul Eluard)、让·科特托(Jean Cocteau)、亨利·摩尔(Henry Moore)等大师。她还在科特托的电影《诗人之血》里出演了一尊复活成人的女神雕塑。

1930,米勒在《诗人之血》中的剧照

不得不承认,米勒是个很懂得如何运用自己的独特美色的,尤其是在她风华正茂之时。她似乎很早就比较清楚自己想要的东西,而不像大多数面容姣好却头脑简单的模特同行们。"就是放到现在这个时代,我相信她也是个独立特行的女人,"费城美术馆的合作策展人朱莉娅·多兰(Julia Dolan)评价到。很多女人折腾到这一步,似乎也心满意足了,找个有钱靠山嫁了享受荣华富贵,这显然不是米勒的追求,她那波希米亚人的性格鞭打着她不断挑战自己,在不同的地理位置和专业领域中蹦达。

毕加索在米勒手上作画,曼雷摄影, 1929

纽约的时尚摄影师

1932 年,李·米勒与曼·雷分手,回纽约开设肖像和商业摄影工作室,镜头前的缪斯蜕变为镜头后的艺术家。经过和曼·瑞在一起三年风雨岁月,米勒又突然回到了纽约,就像她当年突然去巴黎一样。当她再次出现在纽约客的视线中,已经是个职业摄影师,她利用各方资源,顺理成章地开起了工作室,专拍时尚摄影。她的作品在纽约现代艺术博物馆、Julien Levy 画廊等地均有展出。美国正值大萧条期间,没有太多人会关心高级时装和超现实主义,可米勒居然还有钱雇一个煮饭的女佣,拍拍广告和名人肖像。

米勒的摄影作品

1934年,就在《名利场》杂志评她为七位最杰出的活着的摄影师之一时,她又突然关张大吉,跑去减肥了。很快,减肥的目的就揭晓了,两个月后她带着夫婿——一位埃及铁路巨头露面了。埃及奢华的异域生活对米勒来说就像个长假,一开始还兴致盎然,久而久之也就趣味索然了。

1934年,就在《名利场》杂志评她为七位最杰出的活着的摄影师之一时,她又突然关张大吉,跑去减肥,两个月后她便同埃及铁路巨头结婚了。仅过了三年,年仅30岁的李·米勒就厌倦了开罗,在巴黎遇上英国超现实主义画家罗兰德·潘罗思。潘若斯是个双性恋,当时正和一个女同性恋诗人结婚,两人一起和他们崇拜的毕加索,以及其他超现实主义代表艺术家们,包括前情人曼·瑞等,过着日日笙歌的派对生活,他们相互给对方做模特,相互交换性伴侣,相互促发艺术灵感。但意外的怀孕使得她获准离婚,重新回到艺术的怀抱。

米勒摄影作品

从米勒早期的时尚摄影中,我们很容易捕捉到曼·瑞的影响和超现实主义风格。然而如果她的摄影生涯到此为止,人们还不会对她有今日这样的关注,因为就连当时给她办过唯一一次个人展览的画廊老板妻子也曾私下承认,他们认为米勒的照片也不咋地,但很奇怪,放在一起就能成一个效果不错的展览。合作策展人多兰对此评价表示理解,"因为当时她做很多商业摄影,你也知道,作为商业摄影你所能做的也很有限。"或许如此,米勒对她的工作才心生厌倦,跑去嫁人了?她的弟弟艾瑞克当时帮她负责暗房工作,说她"懒得出奇",一天顶多拍一套景,剩下的时间就用来玩牌,要么就是和戏剧界的朋友搞疯狂派对。

1942,米勒在英国《Vogue》工作室拍摄的新款帽子

战地摄影师

平淡和无聊简直就是米勒的激情杀手,不知道总在追求刺激的个性是否是促使她跑上二战战场的动力之一。1942年,米勒被正式任命为美军随军记者开赴欧洲战场,辗转于法国、德国、奥地利、匈牙利、罗马尼亚。可在此之前,她已经在为英国版Vogue拍摄手袋和漂亮脸蛋的间隙,迫不及待地开始记录被炸弹摧毁的房屋了。

1944,法国圣马洛

1945,米勒在希特勒的老巢

她不仅记录下伦敦大轰炸,还被特许每月前往巴黎一次,拍摄了固化汽油弹围攻圣马诺城、巴黎独立和阿尔萨斯战役等事件。她的战地摄影带着超现实主义的气味,按照安德烈·布勒东(André Breton)的说法,即一种"痉挛之美":一个刚刚遭受轰炸的小礼拜堂,墙砖从大门倾倒下来,就像一张恐怖大口吐出舌头;战犯的死刑;纳粹高级军官和家人的自杀场面;护城河上漂浮的尸体;面容枯槁、精神涣散的幸存者,以及,集中营内垒成山丘的死尸。

米勒并不是唯一一个二战时期的女摄影记者,但她确是少数身处交战火力之中,从近距离报道前线的女记者之一,而她居然从没有在战役中受过伤,也算是奇迹。米勒发给美国版Vogue杂志的照片和文字具有相当的震撼力,尤其是刊登在1945年6月刊的美国Vogue上的一张整页——一堆被折磨得瘦骨嶙峋的人山,似是尸体重叠,但那些微张的双眼似乎还有余光……,"Believe it",米勒如此标题,让美国人见识了希特勒的罪证。如果有什么值得现在的摄影记者的学习的话,我们显然在米勒的新闻照片中看到了毋庸置疑的艺术美感。

1945,纳粹军官的尸体

早期时尚摄影的灯光训练和摆拍,令她驾轻就熟地处理画面结构,一具河水中浮起的纳粹军官的尸体、自杀身亡的纳粹高官女儿,在她的镜头下,并不恐怖恶心,反而具有古典油画肃静哀伤的情调,挑起人们对战争、对罪恶和人性的另一面思考。超现实主义手法,作为米勒的人生信条,当然更是有意无意地融入在她的记录摄影中,尽管这并不违反新闻纪录的职业操守。

Lee Miller, Luxembourg, 1944

战争中的女人,米勒摄影

也许是她的宿命,米勒最著名的一张战时照片偏偏不是由她拍,而是由她当模特的。德军宣布投降的当天,她走进希特勒的浴室,她的情人兼导师《生活》杂志的记者戴夫·佘曼拍下了她沐浴的镜头,墙边依然立着昔日主人的照片。

对佘曼来说,这是个绝妙的新闻图片点子,侧面记录了一个历史时刻——澡缸上希特勒的照片、梳妆台上的古典裸女雕像、椅子上折叠着的衣服和地上的军靴,以及作势洗澡的米勒。这张明显摆拍的照片给拍摄者和被拍者都带来了名气,尽管它并不能体现米勒在战地记者这一行所作出的辛苦贡献。断章取义地来看这张照片,米勒似乎又在作秀,好像她早年的那些时装照。但事实上,这也是战地记者真实生活的一部分,展览中另有一张其他记者躺在希特勒床上看书的照片,很好地给这一段故事提供了合理的上下文。当然,对于米勒这样一个性格强悍的女人来说,在希特勒澡缸里洗澡这样的行为,显然要超越仅仅清洁身体的基本功能。儿子安东尼也认为,这张照片应该是母亲米勒自己最喜欢的战争照片,因为这会给她一种战胜恶魔的胜利成就感。

归隐田园

战争结束后,李·米勒继续为时尚圈工作了两年,拍摄时装和名流,比如亨利·摩尔、让·柯克托、好莱坞明星克拉克·盖博、弗雷德·阿斯泰尔(Fred Astaire)等等。由于拍摄对象大多是她的圈中好友,这些图像显得轻松自在,和严谨纪实的新闻图片截然不同。但是,画面中仍然保留着超现实主义的古怪风味。

1948年,她与法国超现实主义作家罗兰·潘罗斯(Roland Penrose)结婚。她经历过太多的疯狂和浮华,见证过太多的磨难和死亡,决定放下照相机和画笔,隐居英国的萨塞克斯郡。李·米勒与家人买下了英国南部的法利农庄(Farley Farm House),将那里打造成田园牧歌式的居家之所和接待艺术家朋友的好地方。毕加索、米罗、摩尔、马克思·恩斯特等友人常常造访此地。

李·米勒与罗兰·潘罗斯

她迷上了烹饪,再次把超现实主义运用到烧菜之中,做出蓝色面条和粉色花菜这样的东西,她自创的"潘若斯"开口三明治甚至还在一个挪威的比赛中获得头等奖,可见她这个人在任何需要创意的领域中都能拔得头筹。

1960,李·米勒与罗兰·潘罗斯

"我和爸爸给她拍摄的照片,记录了不一样的她,围着围裙在厨房,搅拌着锅里的食物。"李·米勒的儿子安东尼·潘罗斯(Anthony Penrose)回忆道,"人们希望她是那样的:戴着头盔,呼啸着穿越欧洲大陆。"

马克思·恩斯特,米勒摄影

欢乐并未持续许多年,由于在战时见识到的场面太过惨烈,李·米勒患上了严重的创伤性压力综合征,她开始抑郁、酗酒、与家人争吵,摄影也渐渐地无法再续。尽管从旁人看来,她终于又有了一个稳定的婚姻,甚至还有个孩子,应该可以过上正常的幸福生活了。然而她不再对她的美丽外表过多关心,尽管60岁左右,她居然去做了拉皮手术。但她毕竟是个发了胖的老妇了,不再是那个《Vogue》封面上的妙龄少女了,而且长期酗酒和猛烈抽烟不仅毁了她的美貌,也毁了她的健康,

1977年,她在肺癌的折磨中去世,终年70岁。她要求将自己的遗体火化,骨灰撒在法利农庄的植物园。离世前不久,她在日记中写道:"我从未浪费过生命,哪怕一分钟。如果可以重活一次,我希望自己是更加自由的人,无论思想、身体还是感受。"

模特生涯、巴黎求学、纽约工作室、埃及婚姻生活、战争摄影,到战后的农妇生活,米勒自己曾经评价她一生中的各个阶段"如同被水浸过的拼图,湿透了的每一块拼图无论是形状还是图案都不能相互配接。"不知道她是否想说她自己也无法解释自己的一生,如果是的话,倒算是对难以参透她的旁观者们一种安慰了。

Lee Miller . Man Ray, 1931.

她大胆的性史始终和她的作品一样富有谈资,作品中遮盖与暴露、魅力与残暴的张力令观众总是隐隐感到色情的暗示,哪怕作品主题本身根本不色情。在曼·瑞为她拍的著名肖像"超现实主义革命"中,赤裸上身的米勒眼神迷离,头上罩着一个金属网格面具。这幅作品体现了艺术家对米勒的痴迷,说出了他在超现实主义运动中和米勒生活中的态度——一种既崇拜又亵渎女性身体的矛盾冲动。

1930,曼雷

米勒声称男人的性自由特权和嫉妒心令她感到窒息,所以她总是在突破自己,不论在私生活上还是职业选择上;她的工作离不开她的美丽,可她同时也在为尊敬和自尊苦苦挣扎;她的努力终于给她带来现代摄影史上的一席之地,并对后来的摄影师们具有不可忽视的启迪,虽然她始终是个备受争议的角色。

毕加索在1937年为米勒画的一幅肖像堪称珍品。在毕加索眼里,米勒是个一头绿发的金脸怪物,活泼的侧面上眼球内陷,一颗泪珠顺着红色眼眶滴下来;蓝色的耳垂上是蓝色耳钉;她咧着嘴露出牙齿,挤出一个狞笑;她双肩耸起,两个白色的球状物裹着棕色外壳,像是措置的胸部,也像是膨爆的心;而她的身体则像是个深不可测的无底黑洞。

米勒的儿子安东尼曾说,"一旦你是个超现实主义者,你永远是个超现实主义者"。毕加索的这幅画,肯定不是李·米勒最漂亮的一张肖像,但或许却是最能诠释她的,因为它似乎从超现实主义的角度画出了安东尼对他母亲的评价——生是超现实主义的人,死是超现实主义的鬼。

Man Ray and Lee Miller photographed in 1975

Man Ray and Lee Miller photographed in 1930

李·米勒的人生就是一团猛烈燃烧的火焰,炙热和绚烂。她把最美的时光给了曼雷,本应完美的一对,却注定无疾而终。如果不是偶遇康泰·纳什,米勒的人生也许是另外一个模样,她既是《Vogue》的模特也是为之工作的战地摄影师,一本传奇杂志与一个传奇女子的结合,是那个时代最完美的安排。追忆她的往事,虽不过是雾里看花,但她给予我们太多启迪。活着,就是要如此彻底,哪怕是飞蛾扑火,也义无反顾。如果从摄影史中找一位女子相爱,米勒绝对是完美的情人,尽管你解不开她的谜,无法生死相依,但她的余韵,足以让你一生留恋。回头望去,穿越70年的云烟,戴着头盔,呼啸着穿越欧洲大陆的米勒是多么英姿飒爽,一个女人活出了一个时代的样子,她,就是传奇。

"我从未浪费过生命,哪怕一分钟。如果可以重活一次,我希望自己是更加自由的人,无论思想、身体还是感受。"

—李·米勒(1907-1977)—

原网页已经由ZAKER转码以便在移动设备上查看

相关内容

作者信息

桃子

桃子

文章数

213

总阅读量

11654623

猜你喜欢

prev next

网站地图

目录地图|内页地图
Copyright © 2006-2018 Smartshe.com All rights reserved. 蜀ICP备2021005646号-1

网站地图